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一件生活中發生的哲學課程

昨天看了一篇偏向哲學思維的文章,
是我家親戚在建議我人生規畫方向時,
我跟他談論的一個話題所回覆的答案,
我這裡就直接回答結果,

如果我經濟能力夠,
我會想自己拿個背包,
開始往各個國家去探訪,
也許我會接一些在人眼裡很驚險的案子,
像是中央山脈大縱走,或者是加拿大的冰河之旅,
而不會像一般的旅行社,有個導遊帶你去踩景點,
我對那種東西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因為只有在我跟生存緊緊依靠在一起的時候,
我才能跟自己有對話的空間,
我才能更了解自己,
當然一方面,我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地去接觸我想要看的東西。

就一個傳統價值觀的人來說,
馬上就跳出來質問了,你這樣做很危險,
不能這個樣子,然後舉例說在馬路上開車很安全,
登山很危險等等的客觀證據來說服我,
最後也用了人情上的問題來解釋,
說我這樣做家人要怎麼辦?
你有沒有在乎家人對你的擔心?

我回了他說,我們兩個價值觀其實差很大,
本來就不期待你能了解我,雖然我很想,
我會想要辦郊外活動的目的就是這點,
但你連想都沒有想就說我不考慮,
但我實在很難跟你分享我在山上,
或是身處在異地時所得到的心靈成長,
但我接受你的觀點了,但我坦言,
我就算盡力做到最好的解釋,或是給你最詳盡的企劃,
到了山上,山下的人一定會提心吊膽,
就像一次我去高山縱走,結果山下下了整整三天的大雷雨,
家裡人也不肯打電話給我社團在山下的聯絡人,
然後就在那邊窮著急說我會怎樣怎樣,
事實上我在山上頂著大晴天,腳底下看見無數的雲海,
這樣的經驗告訴我,我這個性的觀點,
不太容易被接受,就跟你現在反駁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這過程他也一直用他的角度在嘗試轉換我的思維,
但其實到最後,他發現說不通了,
可能我自己在談判上已經讓他人為我根本不想聽他說話,
所以就想丟一篇文章給我,但又收回了,
但有點賭氣,說要看不看隨你啦,
不過我還是把文章找出來了,

【沃草烙哲學】我們真的自由嗎?/邱怡嘉

這篇主要就是將自由是什麼這問題,
以各種人的角度去解析所得到的現況做分享,
就我自己在學科學的,最困難的問題,
往往就是討論最簡單的事情,
只要將一個名詞後面掛上是什麼時,
這東西就會開始無限制的思想延伸,
當然在科學上我們會給予定義,
有些可以撐很久,有些則與時俱進,
光是什麼?空氣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生存是什麼?

而在哲學上也是如此,但討論的東西,
就是我前面說不容易說透的價值觀,
價值觀沒有絕對的對錯,
隨著我們接觸的文化思想,以及舊有體制的衝擊,
在我們心中所累積用來判斷是非對錯的基準,
從這角度,文章討論起自由,就會有很多很多種的思考方向,
有沒有誰對誰錯,沒有。
有沒有誰比較好或誰比較不好,這要靠學者與其他派系間的論述攻防戰,
不了解這門文字與談判工業的人,會覺得這東西一點用也沒有,
而我的觀點,則是開啟我去正反面思考的原動力,
是培養我往更高的層次看事情的能力,
在我們分析每件事情比較好比較壞的過程中,
後面撐著我們執行這件事的基礎,就是哲學。

我可以猜想他原本像要用這篇文章來要我思考我這樣做好不好這問題,
但後來發現這篇文章站的角度很詭異壓,
因為我跟他說了,我認為這世界不是只能分黑跟白,
對錯在年齡的成長,分辨會越來越困難,
在現在我的世界裡,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灰色的,
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當然這事情也被他否決了,
當然,我可以從他身上挑出很多現有矛盾的例子,
但我不爭了,也不辯了。
因為我想他跟我一樣,
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很多言語也無法解釋的無力感。

而面對這種價值觀差異大的人,
在當天的我也得到了答案,
我尊重,我欣賞這些價值觀所提出的問題,
這些會成為未來遇到類似疑問時會浮現的可能因素,
對思考與分析是絕對有幫助的,
但有沒有給出答案呢?
這要問問在當下產生問這因素的我的判斷,
對於這樣的朋友或家人,
除了體諒外,我多很多的感謝,
生活上不缺阿諛奉承的人,
但缺了不少肯直納建言的人。